在職業足球的舞臺上,有一支隊伍始終秉持低成本運營的理念,即使在競爭激烈的中甲聯賽中也能穩扎穩打,兩年間從未出現過欠薪的情況。這支隊伍,就是廣州隊,他們以堅實的財務基礎和穩定的運營贏得了球迷的尊重。然而,就是這樣一支為足球事業持續付出的隊伍,卻面臨著足協的準入難題,仿佛被職業聯賽的大門拒之門外。
相較之下,一些球隊以重金投入、高調營銷為手段,短期內或許能引起轟動效應。但當熱情退去,資金鏈斷裂時,欠薪、爆雷等問題接踵而至。這些球隊如三鎮隊、平果隊等,往往在風光過后因不符合準入條件而被足協裁決。
在31年的職業足球歷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一種現象:投資者在情緒高漲時砸下重金,生氣時則撤資走人。這種不穩定的投資模式不僅對球隊的穩定發展構成威脅,也使得球員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在足球界,總有一些所謂的“發熱帝”大肆揮灑金錢,而另一些則以遵守行規為名指責這種行為,但私下里卻跟風效仿,加劇了金元足球的泛濫。如果足協能在這些頭腦發熱的投資人大量投入初期就采取措施,比如設立球隊工資帽和財務健康法案,進行預警和限制,那么如今因無法準入而被迫退出的職業隊數量或許會大大減少。
管理和發展足球運動需要專業的知識和經驗規律。然而,中國足球界最缺乏的就是成功的經驗和基本的常識。因此,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打著國情旗號的奇葩規定出臺。這不僅沒有對職業球隊的財務惡化現象進行提前預警,也沒有區分球隊欠薪的構成和責任主體。這是足協在開展準入工作中暴露出的兩大漏洞。
表面上看,足協是在嚴格遵守制度,但實際上卻是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這種看似重拳出擊整治債務的做法,實際上讓部分球員無辜地失去了踢球的機會,降低了踢球人口,破壞了足球氛圍和足球市場。足協應該針對實際欠債方進行準入審查,而不是懲罰整個球隊和球員。對于那些達不到準入標準的球隊,可以采取更靈活的處理方式,例如勒令其在限定時間內完成球隊轉讓。這樣一來,各方都有足夠的時間來應對準備,球隊和球員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