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日,媒體人苗原撰寫了一篇詳盡的長文,深入剖析了以莊家與球員為主導的賭球模式。他在微博上公開了此文,引發了廣泛關注。
上班的第一天,許多朋友詢問了關于“禁足國腳”的傳聞。實際上,這背后的真相并非外界所想象的那么簡單。在業內,這種以莊家和球員為核心的賭球模式早已是公開的秘密。
這種模式的運作方式頗為復雜。首先,他們會事先商定期望的比分或某種結果。如果主導的球員不是隊長、門將或中衛這樣的關鍵位置,他們便會尋找這些位置的球員進行合作。若是需要球隊輸球,或是輸掉更大的比分,他們就會與門將或中衛達成默契,讓比賽出現“正常失誤”。而當需要贏球但只需小勝時,他們則會讓隊長或核心球員控制節奏,多傳球、減少射門,并尋找愿意配合的前鋒來完成任務。
這種模式雖然不保證每場比賽都能“成功”,但總體來看,參與者的盈利是可觀的。然而,大多數球員本質上并不愿意參與這種假球活動。他們的收入通常很高,為何會配合主導的球員呢?這背后涉及到復雜的心理和利益誘導。
除了那些長期遭遇欠薪或經濟上突然陷入困境的球員外,甚至一些不缺錢的人也可能陷入這種漩渦。手段多種多樣,包括送禮、幫忙買東西、走賬等。當球員逐漸放松警惕,習慣于賭球資金的流動后,他們可能會覺得踢假球賺錢原來如此容易,以至于認為周圍的大環境都是如此,多年無人管束。
接下來,主導的球員會通過各種方式與目標隊友建立更深層次的“合作關系”,如提供大額資金保管、走賬或貴重物品等。踢完一場假賽后,這些“債務”往往不需要再償還。長期運用這種手段,即使是普通人也可能難以抵擋其誘惑。
因此,在過去的十年里,那些始終不參與假球的球員值得大家的贊揚。他們能夠在這樣一個長期缺乏監管的環境中保持清白,實屬不易。然而,對于那些被查出來的球員中,也并非全部都是惡意之徒。被隊友拉下水的人是否知道自己在踢假球、情節有多嚴重、是否應被終身禁賽或判處五年監禁等問題,都需要仔細斟酌。
目前,第一批被禁止參與足球活動的球員的申訴均被駁回。許多球員明白自己可能位列第二批名單之中。如果他們認為自己是罪有應得,那就無需再爭??;如果覺得被冤枉了,就應該盡快拿出充足的證據證明自己是被害者。
整個行業都在關注這些事情的處理方式。有一種說法是,“一灘污水里,少有人能獨善其身”。中國足球已經踏上了向前發展的道路,如何處理過去的這些問題,將考驗著相關方面的智慧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