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雙十一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足球》報的資深記者李璇再次在社交平臺上就“假賭黑”案件的處罰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中超聯賽的賽程已經告一段落,而關于這一話題的討論熱度依舊不減。李璇表示,該事件處理之難,難在涉案俱樂部眾多,且此前已有多達二十余家俱樂部的足協工作人員因涉及行賄而被判刑。這其中,如何界定處罰力度,如何公平公正地處理,都是考驗足協智慧的難題。
然而,中國足球為何屢次陷入這樣的困境?難道真的是因為智慧不足嗎?一位球迷的言論引人深思:智慧是否真的成了阻礙?如果當年被揭露的球隊都得到嚴厲處罰,是否會有不同的結果?以山東申花等兩支球隊為例,央視曾報道其涉嫌買裁判、摘星等行為,但這些球隊是否真正受到實質性處罰?其結果如何?是否真正悔改?
對于這類問題,唯有采取果斷措施,才能起到警示作用。讓那些試圖走捷徑的球隊明白,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可能因一次假賭黑行為而付之東流。雖然短期內可能會給中甲球隊遞補和聯賽質量帶來一定影響,但相比長期的病痛,短期的陣痛無疑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我深表贊同這位球迷的觀點。的確,中國足協面臨的困境在于,如果處罰過重,可能會讓所有俱樂部望而卻步,甚至選擇退出。但俱樂部若出現降級行為,則應毫不猶豫地進行處罰。同時,對于行賄行為,我認為不能輕視。行賄的本質是通過非正常手段獲取利益,因此,無論是球員個人行為還是俱樂部行為,都應得到嚴厲處罰。
然而,如何界定是球員個人行為還是俱樂部行為,確實需要謹慎處理,避免出現誤判。若涉及到的俱樂部過多,足協的工作將變得異常困難。但無論如何,重罰是底線,這是對足球運動的尊重,也是對所有參與者的保護。對于中國足協而言,處理此類事件的難度可想而知。既要出臺政策進行處罰,又不能處罰過輕導致公眾不滿;若處罰過重,又可能導致聯賽的冷清甚至無人問津。若真涉及眾多俱樂部,“法不責眾”的道理也讓人頭疼。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期待一個公平、公正、干凈的足球環境,這是所有人的共同心愿。